李述賢遺像
李述賢,又名德懷,字子杰,福建惠安人,祖家縣城北門李厝。早年畢業于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范,而后回閩中、閩南一帶從事教育研究及實踐。為了沖破洋奴教育、封建教育的桎梏,為人民大眾的子女謀求受教育的權利,李述賢先生風塵撲撲,團結教育界有識之士,白手起家,到各地鄉村興辦學校。他將教育與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相結合起來,做了傳統教育工作者所不能做和不愿做的事。他扎根于人民大眾之中,受到人民由衷的尊敬。戰前,他在閩南一帶就享有較高的聲譽。如他到金門辦學,臨離開時,金門的父老鄉親扶老攜幼揮淚送別。他提倡大眾教育、平民教育,推行“生活教育”學理,為士大夫所不為,曾被國民黨政府毀譽為“學閥”,并定罪下死獄。各界人士奔走呼號,通電各地,營救他出獄。
一九三九年,日寇加緊對我國侵略,淪陷區兒童受到侵略者血腥的殘害,兒童保育工作成了國家民族當務之急的問題。正是在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候,李述賢夫婦來到閩中山區德化縣,選擇城東薜羅峰下的程田寺為院址,創辦一所戰時兒童保育學?!禄搅ⅧP林慈兒院。愛國華僑葉乃矧先生捐資一萬元,愛國商人蘇由甲先生捐資一千元作為開辦費。后來,南洋僑胞募捐三萬六千元作為該院基金。李述賢先生擔任該院院長。該院既是此時的一個慈善團體,又是李進賢先生試行新教育的園地。該院專收十至十五歲的抗日征屬子弟,陣亡將士遺孤及淪陷區孤貧兒童,被譽為“難童的樂園”。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南洋僑匯中斷,僑童流離失所頗多,德化鳳林慈兒院盡力收容僑區難童,所以,她又有“福建僑童之家”的美稱。
由于這些兒童多是在日寇炮火下喪失幸福的不幸者,失去父母、親屬的教養與疼惜,長期流落在社會上,初入院時,身體大多不健康,精神萎靡,加上山區氣候惡劣,剛來的六十多人,平均每天有三人患“寒熱”病(瘧疾病),因此,在施行文化教育的同時,李述賢先生想盡一切辦法醫治兒童心靈的創傷和身體的殘疾。李述賢夫婦半夜經常到院生寢室查鋪,為院生蓋好被子,把孤兒難童當成親生兒子來照料。開辦不到六個月,日機轟炸這所慈兒院,院生及時疏散到山間掩蔽,故無傷亡,程田寺后殿被炸,校教具損失嚴重,在遭受嚴重災難的情況下,李述賢先生仍不灰心,繼續率領全院師生堅持辦學。
該院對經濟之籌措,精打細算,每月只能開支一千四百元,其中院生伙食、衣、被等費需一千元,辦公費及教員薪金只有四百元,為解決師資不足,該院聘請兼職的義務教師。慈兒院純屬消費性質,需供給院生的一切生活費用,無大經濟力,必致中斷,欲籌募浩大之基金,無從著手,欲??咳A僑捐資,則年久月深,必不能長遠,前思后想均無善策。繼后由生產方面著想,擬將慈兒院由消費單位轉向生產單位,確定立院方針:“向農林業上求安根,從工商業謀發展”。院生實行技能訓練。職業教育分農、工、商三部分:“農”即農藝。該院自辦農牧場,種植水稻、地瓜、馬鈴薯、甜菜、可可、番茄,飼養牛、羊、豬、兔、竹鼠、雞鴨等家禽。學農牧技能的院生著重研究品種改良、病害防治,并將實驗的好成果向社會推廣,向鄉村農民介紹。該院辦有四所工場:瓷器制坯、瓷繪、水印、制鞋。按院生特殊的生產技能與興趣,發展其才干。采尋特長是該院生產訓練的目標,如果院中各種生產部門不適合他們的個性,便由院生選一種技藝,院方即與市上各工商場接洽,讓他們去學習。該院每星期舉行一次“學術競賽,項目有演講、美術和寫字等。每月還舉行一次創造比賽,讓院生拿出最優異的產品參加評選,以提高他們學習技藝的興趣。[---分頁---]
抗戰時期,風林慈兒院出版《教養五年》鉛印奉一書的封面和封底。
該書轉載了各報刊介紹鳳林慈兒院的文章。
德化鳳林慈兒院創辦三年,自給達一半,創辦五年后,自給已達三分之二。農牧場生產的產品用于供給院生的基本生活。此外,縫紉、理發、簡易的土木工程,以及每日的生活操作——汲水、燒飯菜均由院生分擔去做,不必雇用工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僑匯斷絕,慈兒院失去外援,由于貫徹以生產自立,慈兒院仍在艱難的環境中維持下去。院中工場產品——粉筆、印刷品、瓷器、鞋,農場的產品——可可、甜菜、番茄均可作為商品換來辦院經費。院生還精心培植幾十種奇特的茶花,艷麗多姿,十分喜人,有“十八學士”、“回春”、“花麒麟”、“花牡丹”、“花后”、“梅杏同春”等等,每年春天,舉辦茶花展覽,吸引各界人士前來賞花吟詩,舉行義賣,將所得千余元捐獻給抗戰前方將士。
李述賢先生認為,教育的最大功用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因而教養目標乃從管、教、養、衛入手,訓練院生自治、自立、自給,自衛,使每個院生具有科學的頭腦,工匠、農夫的身手,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李述賢先生在教育實踐中著重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生活與教育如何溶合無縫,(二)教育目的如何與社會需要相適應;(三)教育設施如何適應學生的出路一升學與就業;(四)兒童生機如何培育;(五)教養設施如何始能培養與啟發兒童生活智能與生活興趣;(六)如何運用萬能的雙手,增進生產,以完成自給自足的計劃;(七)如何陶鑄兒童,運用手腦以創造一切。
該院的教學措施,乃采用設計教學精神,自學輔導原則,而以做、學、教為出發點。教學老師并不限于院內幾位,誰有技能、有特長,都可以做他們的教師,如請商人教珠算,請畫匠教瓷畫。院生的學習是根據生活需要和社會需要而設施的。換句話說,教學是以現實生活為出發點,而以社會生活為依歸??疾樵荷某煽?,除學業知識和操行外,尚有“做事”一門。就知識教育方面也勝過一般傳統小學,經該院數年教育后,不論升學初中或師范,都取得優異的成績,再看其兒童在各報刊所發表的院生生活通訊、特寫,更可見其教育的功效?!翱鄡阂鲱^,不但要吃苦,而且要主動找苦吃?!边@句話已成了孤兒難童的座右銘。他們的“出頭”觀念就是長大成為對祖國人民有作為的人。院生培養了勤學苦干,堅韌不拔的精神,出院后倘無能力繼續升學,也能以一技之長為社會服務。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完全揚棄舊教育那種四體不動、五谷不分,讀死書、讀書死的局面,而促使兒童在智識、技能、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該院的管訓方式,不是苛虐嚴懲,而是運用團體制裁,極力避免個人責罰,并以個別指導,使之知過悔過。每天晚上,各班級開生活會,讓院生對一天的學習和勞作發表意見,凡成績突出者記功,錯誤嚴重者記過,凡記三次功以上者列為院模范生。在這種方式管訓下,該院不但團體化了,其最大特點是家庭化了。剛開始,由于院生來自四面八方,遠的有浙江,近的有金門、廈門、福州及閩南各縣,均用土語,難以交流感情。為推廣國語,國語教師給每人分發數張分數卷,院生聽到誰用土語會話,均可向其索一卷,期末操卷少的國語成績扣分。不久,院生全用國語會話了。[---分頁---]
鳳林慈兒院全體師生合影。
這所慈兒院還非常重視兒童身心健康和天機活潑,設立醫療所,請義務醫生為院生治病。教育院生養成衛生習慣,預防疾病。在閩中山區瘟疫流行的年頭,院生也安然無恙。慈兒院還設有俱樂室,備有乒乓球、圍棋及各種樂器,供院生課余娛樂,經常舉行音樂會、月光會、茶話會。每星期六的生活周會,除總結本周及安排下周的教學活動外,還讓院生講故事、說笑話及習演話劇,院生還自編自演抗日救國的節目,下鄉宣傳演出,博得各界的好評。在這個樂融融的大家庭里,尊師愛生風氣甚濃。教師對院生猶如父母對待兒女一樣關懷之、勸導之,使這些流離失所、失卻父母慈愛的難童得到溫暖。院生之間也猶如兄弟一樣相親相愛。你同他們談話,他們會很自然地告訴你:這里是教養我們的學校,也是我們快樂的家庭。
德化私立鳳林慈兒院是適應抗戰時期需要的試驗性兒童保育學校。它將社會作為課堂,將教育同抗日救國結合起來,向兒童傳授知識、技能,傳授愛國主義的、進步的思想,它成了當地的文化中心。在它開辦期間,省內外各報記者爭相采訪,文化教育界、社會界人士紛紛來院參觀,并為該院的成果祝福。
李述賢院長為德化鳳林慈兒院的生存奔波忙碌,日夜辛勞,數載流光,始得成果。當年的許多抗日團體贊譽他有“精明的策計和苦干的精神”,是個“忠誠的老者和實事求是的工作者”。問其為何能在短短數年間將慈兒院辦得如此有成績,他說:“首先要對這事業有濃厚的興趣與決心,認定兒童保育是國家當前的急務,相信‘未來的主人翁’是可以培養好的。主持工作人員都要共體時艱,咬緊牙根來吃苦,拿出熱力來實干,而且要注意手腦并長,實施生產教育以奠定自給自足的經濟基礎?!边@在當時的社會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不幸的是,在抗戰勝利前夕,一九四四年十月,李述賢先生同夫人吳秀珊——鳳林慈兒院的教師,積勞成疾,兩人相隔七天病殞。慈兒院的孤兒難童無不為失去他們的再生父母而號啕痛哭,哀聲四野。李述賢夫婦哪會想到,他們一生培育孤兒難童,而自己的子女卻淪為孤兒,生離死別,天各一方。當年的許多民報曾發表紀念文章,欽佩教育家李述賢先生在民族的危難之秋,歷盡艱辛致力于培育孤兒難童的事業,也為他壯志未酬身先死而嘆息。廈門《江聲報》“今日教育”欄的紀念文章寫道:“李述賢先生是當代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大弟子,他對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學理,不但能實踐力行,且能具體地發揚光大,而與民族生活更切實地結合起來,他在戰時主辦的德化風林慈兒院,就是其教育精神的實際體現……就是生活方面,他甘苦與兒童共嘗,夫婦同工,造成家庭化的快樂院生活。為著生活的奮斗,他胼手胝足地領導院生開山辟地,耕作收獲,指導工藝,這是為什么,日為著民族生存,為著國家復興,這是教育革命的精神鼓舞著他,是民族國家的危難激勵著他……他在民族抗戰方殷,民族迫切需要他的時候,而就在教育革命的陣線上犧牲了,倒下了,永遠倒下了!這是民族一大損失,也是教育革命一大致命打擊?!?/P>
李述賢夫婦逝去三十多年了,而今,他們當年嘔心瀝血培養出來的眾多有才華的學生,已活躍在建設“四化”的各條戰線上,成為振興中華的骨干力量,李述賢夫婦靈魂若有知,也會含笑九泉的。老一輩教育工作者,他當年的同事、學生,他辦學所在地的父老鄉親,至今仍緬懷他的業績。[---分頁---]
本文參閱以下報刊文章:
德化慈兒院參觀記 ·云山·
《福建民報》 民國廿八年六月十一日
德化鳳林慈兒院巡禮 ·陳碧云·
《大成日報》民國卅年六月三日
閩中唯一兒童保育機關——鳳林慈兒院 ·逸生·
《永春日報》民國三十年八月十七日
閩中唯一難童樂園——德化鳳林慈兒院 ·柯落葉·
《青年導報》民國三十一年七月十六,二十二、二十五日
閩中兒童保育的新猷——德化鳳林慈兒院
《南方日報》民國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參觀鳳林慈兒院 ·仲魂·
《兒童報》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五日
德化鳳林慈兒院的教養作風 ·謝春安·
《前線日報》民國三十二年四月四、五、六日
訪問德化鳳林慈兒院 ·林宗霖·
《國民教育指導月刊》第二卷第七期
自力更生之鳳林慈兒院
《德化民報》民國三十三年四月一日
福建僑童之家——德化鳳林慈兒院
《中國兒童時報》民國三十三年四月十六日
完成李述賢先生教育革命生活 ·謝春安·
《江聲報》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一個新教育的試驗
——紀念李述賢先生 ·牛豐·
《江聲報》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一日
李慕韓代擬挽子杰夫婦聯
爾死披凄涼從學界奮斗廿年終盡勞人草草
我生余涕淚在異鄉凋零一旦當今天道茫茫
——子燕挽
痛亡夫競與婦亡功隳垂成魂魄有知難瞑目
受苦兒莫知兒苦事都來了薤蒿追誄益傷心
——炯煊挽
愛國方殿映生前著力苦兒賴爾栽培豈料夫婦雙亡天胡此醉
遭家不造痛身后僅余弱息伊誰怙恃從茲幽明永隔我獨何堪
——子安挽
七日雙亡藐諸孤誰能道此
千秋一慟嗟予季何以為情
——子傳 子行挽[---分頁---]
抗戰時期報道有關德化鳳林慈兒院及李述賢先生的業績尚有如下報刊篇章:(年歷以民國計)
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福建新聞》
三十二年二月三日《大眾日報》
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三十年二月三日、一月二十三日、九月二十三日《永春日報》
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南光報》星期增刊
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福建民報》
二十七卷集美周刊
三十一年七月十八日《青年導報》
此外尚有院生在全國性少年兒童報刊上發表的許多作品。
(轉載1984年4月《新加坡惠安公會六十周年紀念特刊》,標題為編者所改,個別文字略有更動。)
上一篇:歷史人物——捐資助學者郭鳴高
下一篇:德化古窯址(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