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從公元九三三年(五代唐長興四年)建縣,至今已有一千零五十年的歷史??h名是由置縣前的歸德場轉稱的。
據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實遠在三、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后期,就有人類在德化生息繁衍。德化建制前后,曾屢易轄屬。周為七閩地,秦漢迄唐先后隸屬閩中郡、侯官郡、建安郡、晉安郡、晉平郡、南安郡、泉州、建州、福州、長樂郡和永泰縣。五代,先后隸屬東都和清源軍;宋屬清源軍、平海軍和泉州,元代先后隸屬于泉州路、泉寧府和泉州分省。明歸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永春州。民國先后為福建省第四督察區和第六行政督察區所轄。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廿四日德化解放,屬福建省笫五(晉江)專區,一九五○年春改屬第七(永安)專區,一九五一年春再屬晉江專區。
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為了征集兵力,收納貢賦,派使徭役,雖重視戶籍登記和人口統計,但終因疆域迭變,封建割據、戰亂不息、民懼茍賦,造成匿丁不報,稽查既有田難,也難準確,加上我縣長期以來歷史文檔散失不金,因此僅從現存舊縣志和有關資料粗略看出德化人口演變的概貌。
德化人口具體數字首于明朝洪武年間,明前難以稽考。但據有關資料推測:唐末五代,由于中原混戰,藩鎮割據,民不聊生,南中國比較發達,因此北方人口大量南徙,單隨王審知兄弟入閩的河南光州固始一帶的兵士就達萬人以上,他們散居晉江流域各縣,德化的潯中、三班、上涌、大銘、楊梅等地都有這個時期從外地遷徒定居。由于外籍播遷,卜地定居,流寓不返,人丁繁衍興隆,經濟也有了新的發展。史書記載歸德場長顏仁郁的政績時,曾贊曰:“時政荒民散,郁撫之,一年強貢至,二年田萊辟,三年民用足?!?/P>
至宋代,隨著泉州港成為我國海外交通最主要的五大貿易港之一,德化經濟得到新的發展,德化瓷器大量通過泉州港運銷國外,并有鐵場出現,采鐵冶煉業有所發展。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又在城關、上涌設立驛站,南下播遷民眾又有增加,全縣編為五鄉十里十一團,斯時德化人口又較興旺可略見一斑。由于缺乏資料,具體數字無從稽查。
明初,統治階級采取屯墾政策,不少外來軍士留在德化定居開發,其中國寶、蓋德、三班、春美等地都有洪武年間由撥軍屯墾定居或由外地遷徙而來。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德化人口已達二千七百二十七戶,一萬七千九百余丁口。但是,根據舊志記載,至明末德化人口有降無升,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為“一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五百八十丁口”,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為“一千七十三戶,六千三百九十五丁口”,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為“一千零八七十戶,五千五百八十五丁口”,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為“一千一百一十戶,五千六百二十四丁口”徘徊于五千至六千之間。
明朱姓皇族統治二百七十六年間,德化人口有減無增,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明代自宣德(公元1426—1435年)以后“臣僚宴樂,以奢相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農民階級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越發激烈,廣東,福建的幾次農民起義軍均波及德化。據舊志載: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沙縣農民起義軍首領鄧茂七曾率部經德化,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溫文進義軍也曾進駐德化。此外,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曾先后有廣東、汀州、漳州、南安等地起義軍經永春入德化,這些起義軍的到來,必然引起明朝當局的圈剿,并乘機“剽掠而去”,因此,德化則戰亂不已,民遭涂炭。(二)倭夷入寇,燒殺搶掠,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寇至下涌?!?三)朱氏王朝殘酷壓迫人民,“截途鎮銬,酷設水牢,禁死失尸,餓楚難堪,勒退田屋,”以致百姓“蕩家財,鬻妻子,露體殍,”造成“黑慘無人申,哭聲載道,以致田土拋荒?!?四)自然災害不斷,民不聊生,據縣志記載,最嚴重的有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虎為災,“黑虎四出,白晝噬人,死亡轉徒,相續戶口,耗日野荒?!焙槲淙荒?公元1398年)鬧洪水,“溪水驟漲,民蘆蕩圯?!奔尉杆氖荒?公元1562年)田鼠為災,“一畝之田多至數千,春食秧、冬食谷,田畔皆鼠,道草不生?!币灾链文昙尉杆氖?公元1563年)米貴,“民多餓死”;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夏五月大水,“水深文余,沖激之聲若雷,居民漂流過半”,乾隆四十四年冬十一月雨木冰,“雨灑林木凝而冰”;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春正月大雨雹,秋七月大風雨雹,“雨雹似彈,平地盈尺,四山皆白,”同年秋冬大旱無禾;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大水,“蘆舍民畝漂沒不可勝數”;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大水,“民蘆物畜漂溺甚多”。諸此種種,均是造成德化人口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此外,明王朝還建立黃冊、魚鱗冊和里甲制度,明令“凡軍民匠陽陽諸色人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币詫崿F對人民賦稅和徭役的剝削,在這種橫征暴斂的威迫下,民眾四處逃亡,田賦人口不入冊,也是造成人口減少的原因。[---分頁---]
在明王朝苛政的摧殘下,至清初,德化僅有“一千一百一十七戶,四千四百四十七丁口?!睘榱朔乐谷嗣衿鹆x,維護封建秩序,穩定賦役剝削,清政府采取了種種讓步政策,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招集流民獎勵墾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等政策。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有所綏和,生產有了發展,形勢比較和平穩定,促使了人口的增長,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德化人口略有回升,達五千一百九十四人,其中男性二千九百三十五人,女性二千二百五十九人。由于政治上的相對穩定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地丁合一”等政策的施行,延續數千年的人頭稅從此不再單獨征收,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有所減輕,不再需要以隱匿人口以逃避丁銀。至乾隆年間,清王朝還組織流民進行大規模的軍墾,民屯,流民也入了戶口,德化人口也有較大幅度增長,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全縣人口達八萬零六百六十二人。從康熙五十年至乾隆五十一年七十五年間,全縣人口增加七萬五千四百六十八人,年平均增長率為3.72%。這樣快的增長速度,單純靠生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原先隱匿,偷漏的戶口逐步報上。二、外來人口較多,據舊縣志載:“原額泉州,在縣屯戶九百八十六戶”。三、說明以前人口統計不準確。據有關資料說明,清代的人口統計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有一個根本的變化,即在以前的統計數字實際上是“丁口”即納稅的男勞動力數,而不是人口數。在這以后才是“大小男女”均列入的人口數,所以應把乾隆六年前的丁口數乘以5,求出人口的約數。按這種說法,清初德化的人口數不是四千四百四十七丁口,而是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五人,康熙五十年應是二萬五千九百七十人。這種計算方法,是否也符合德化的情況,還有待于考證。
在所謂中國封建王朝的黃金時代“乾隆盛世”不久的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實在民煙戶二萬四千五百一十三戶,土著流寓共十萬三千九百三十三丁口。這一期間是德化在清以前歷代人口激增的高峰,也是德化人口發展的關鍵年代。德化人口的基數,就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這與全國人口發展規律基本相符。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的魔爪伸進了中國,我國一步步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口發展又減緩了。至民國廿六年(公元1937年),全縣人口為十萬零七千二百五十人,從道光九年至民國廿六年一百零八年間,全縣人口只增加三千三百一十七人,每年平均只凈增三十余人。直至民國卅七年(公元1948年)全縣人口也只有十萬零四千二百九十六人,人口增長速度如此之低,主要原因在于,解放前的民國時代,是我縣兵荒馬亂、多災多難、動亂不安的年代,民軍、軍閥、土匪和國民黨各派反動勢力為爭奪地盤,戰亂不已,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貧田、饑餓的死亡線上,加上醫療條件極差,鼠疫、天花等烈性傳染病連綿不斷,人壽短促。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廿四日,全縣有二萬六千二百五十戶,九萬八千八百七十九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德化人民安居樂業,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人口有很大增長。一九五三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二萬七千四百二十三戶,十萬零四千二百九十七人:一九六四年笫二次人口普查,全縣三萬零三百三十戶,十四萬零四百五十七人;一九八二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四萬五千四百零三戶,二十三萬六千零三十二人。
德化縣歷代人口情況表
上一篇:商辦雁塔小學概況
下一篇:德化縣城建置的歷史及其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