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為縣行政機關駐地,是一個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h城的設置、布局和變遷可看出當時社會發展的縮影。
史載,唐貞元中(公元785—805年)析永泰之歸義鄉置歸德場,治所就設在現在的縣城境內(注一),五代唐長興四年(933)升歸德場為德化縣,仍以歸德場治所作為縣署駐地。這里“枕山憑溪。山曰龍潯,盤若睡龍;溪曰浐水,環如腰帶??h前一水南來,會成丁字。水靜而不激,山膩而不巍。雙魚揖于前,黃龍、大龍翼于后,風翥南朝,繡屏北擁,妙峰鎮其左,大旗護其后,西陽、芹山之秀,東有七臺、石牛之雄,其形勢故甲諸邑”(注二)。 “其峰嵐聳秀高出諸邑,迤邐起伏若龍蟠鳳翥,而山川泗洑又皆有襟帶拱衛之勢……以為此亦奧靈之區”(注三),因而素有“鐘靈毓秀”、“地靈人杰”之稱。加上這里遠在原始社會后期就已開發(注四),文化亦較發達,故自建縣以來,歷代的德化縣城均設于此。
現就建縣以來迄至清末縣境內城池、縣署、學校、寺宇壇廟、橋梁、市集和名勝的建設情況分類略加整理,以供研究。
根據清乾隆丁卯年《德化縣志》翻拍的我縣城關建設布局圖
(縣文管會供稿)
一、城池
縣城早無城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城墻。當時的城墻南臨浐溪,自龍潯山麓,北繞大洋山,西抵大旗山巔,下達于溪,周八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三尺,下石上磚,開二門,東為賓陽門,西為有年門。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入侵仙游、永春,危及我縣,鑒于城闊難守,截大洋、大旗二山于城外,存城垣六百六十八丈,增高西北,浚濠深丈余,建北鎮樓,第二年又開北門,稱為拱辰門,建樓鋪,分兵巡守。萬歷十九年(1591)開南門,稱來風門。崇禎十四年(1641)增高城垣三尺,重建北鎮樓。清順治四年(1647)二月,四門敵樓被尤溪王繼忠所毀,鑒于城北荒寂,遂關閉供辰門??滴跏迥?1676)四月十六日傍溪城垣被洪水沖毀,是年秋修復完竣,改來鳳門為解阜門,改有年門為金城門,并敵樓,東南開水門一,西門開水門二??滴醵迥?1686)重建賓陽、北鎮二樓。五十年(1711)重修城垣,開新門于城之西北隅??滴趿?1721)和乾隆十年(1725)、五十六年(1791)相繼進行維修。嘉慶元年(1796)重建敵樓。十六年(1811)重修被洪水沖毀的城垣。成豐三年(1853)城樓被林俊起義軍所毀,至六年(1856)方再重建。光緒三十年(1904)五月初七夜,傍溪城垣被洪水毀七十余丈,至三十三年(1906)方進行重修。
建釋放后出土的“全城門”牌匾 (縣文管會供稿)
二、縣署
縣署,為縣行政機關駐地。德化建縣時,縣署設在原歸德場治所,位于龍潯山西南,浐溪之北。面積:東西相距前橫闊二十二丈,后橫闊四十四丈,南北直深四十八丈四尺。建縣以來,縣署較嚴重的損壞有七次,即宋紹定三年(1230)、元至元丙子(1276)、至治壬戍(1322)、明景泰七年(1456)四次被火焚毀;明正統十三年(1448)、清順治四年(1647)、咸豐三年(1853)先后三次被農民起義軍鄧茂七、尤溪王繼忠和響應太平天國的林俊義軍所毀。有史可查的歷代進行修葺和擴建的有二十八次??h署的建設除正廳、中堂、東西兩廡、六房吏舍、典史廨、閣庫、犴獄、倉庫、譙樓、儀門等而外,歷代還先后建有媼仁堂(宋紹興十三年建)、清真堂(宋乾道七年建)、梅臺、秋香、馴雉,盍簪、綠野、綠錦諸亭(宋乾道七年建,淳熙十一年改綠野亭為學道堂、綠錦亭為雙清亭)、百花亭、書院(宋紹定年間建)、宣詔、班春二亭(宋淳祐九年冬建)、申明、旌善二亭(明嘉靖元年重建,乾隆五年、五十年再次重建)、寅賓館、土地祠(清康熙二十六年建)接水亭(乾隆五十一年重建)留蔭亭(同治十三年建)和大仙樓(光緒十一年重修)等等。
三、學校
縣城素來是縣的文化教育中心,為縣最高教育機關所在地。宋代以來,縣城建有學官,迄至清代,學官曾先后遷移四次,初建于縣治之東,后遷于縣東南隅沙坂(今蘇坂里),建炎年間(1127—1130)復建于縣治東舊址,明隆慶六年(1572)起移建于城西北大洋山之南(即今德化一中校址)。
歷代以來,學官受毀六次,其中宋淳熙初毀于火者一次,毀于兵焚者三次(即宋紹定二年、德祐二年、清順治四年),毀于水災者二次(清乾隆四十三年和同治三十年)。宋至清末,先后修建、重建、擴建者達五十次。
明隆慶六年以前設于縣治之東的學官,先后修建,擴建二十六次,陸續建成的有講堂、欞星門、戟門、儀門、御書閣、東西兩廡、齋舍、學廳、禮殿、尊德堂、明倫堂、饌堂、號房、神廚、宰牲所、祭器房、大成殿、泮池、敬一箴亭、啟圣祠、名宦祠、鄉賢祠、射圜、訓導衙、教諭衙等。元貞中期(1296—1297)繪塑圣賢從祀像,明天順二年起,塑圣賢像,作為尊孔習禮之所。
隆慶六年學官移建于今址后,迄至清末先后修建、擴建二十四次,學官建筑基本仿效舊制,前后建成的有大成殿,儀門、欞星門、泮池、明倫堂、啟圣祠、名宦祠、鄉賢祠、教諭衙、訓導廨、尊經閣、朱文公祠、射圃、敬一箴亭、東西兩廡等等。
除學官外,明嘉靖七年(1528)在縣城上市改天妃官建紫陽書院,嘉靖四十年(1561)在龍潯山麓建龍潯書院。清順治六年(1649)在東岳廟后觀音閣西畔建云龍書院,乾隆十一年(1746)在薜蘿峰麓(程田寺后)建瑤臺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6)在考棚舊址創辦官立兩等小學堂,宣統二年(1910)更名為官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分頁---]
四、寺宇壇廟
寺宇壇廟是宗教迷信的活動場所。在歷史上,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和各種政權形式的出現,宗教也不斷發展。歷代統治者把它作為鞏固政權的精神支柱而大興寺宇壇廟。根據史料記載,自五代后唐至清代,城關先后出現的寺宇壇廟共達十九所。這些寺宇壇廟是:程田寺(始建于后唐)、祝圣寺(明崇禎初建)、社稷壇(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風云雷雨山川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先農壇(清雍正五年建)、邑厲壇(明洪武六年建,嘉靖十年改址遷建)、城隍廟(宋時建)、東岳廟(宋嘉熙已亥年建)、關帝廟(始建年間不詳,清順治十八年改址遷建)、龍王廟(清乾隆戊寅年建)、文昌廟和魁星祠(乾隆廿四年建,嘉慶六年改址遷建)、朱文公祠(北門外址為明隆慶六年建,南門內址為清乾隆七年建)、署土地祠(康熙卅年建)、天后廟(建年失考)、安土廟(明永樂三年建)、天妃宮(建年失考)、統軍廟(建于元代)。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社會的激烈變革,人們意識形態的轉變,宗教賴以存在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的消失,上述寺宇壇廟除部分較早廢棄外,其余均相繼于民國時代所廢,現僅存的程田寺中殿,也已破爛不堪。
五、橋梁
歷代以來,城關的主要橋梁有三,即云龍橋、龍津橋和鳴鳳橋,三座橋梁把南北市集連成一道,使縣城顯得更加壯美。
云龍橋:創建于五代,名通濟橋,后更名化龍橋,萬歷二十八年(1600)又改為起龍橋,清順治六年(1649)始稱為云龍橋。
云龍橋址先后曾更遷三次,“初建于賓陽門外龍潯山麓浐溪下”,“宋熙寧中建于城之東隅”,“慶元已末(1199)橋圯,移至今地?!睔v代以來該橋有六次被洪水沖毀(宋慶元五年、明洪武三十一年,萬歷二十五年、萬歷四十一年、康熙十五年,光緒三十年)、一次兵毀(清順治三年)、一次火毀(道光六年)四次自然損毀(明嘉靖十一年、清順治十年、乾隆二十七年和四十四年),重建和維修十五次。
據史料記載,宋嘉定年間建成的云龍橋,長三十二丈、廣二丈六尺,覆以屋十九間,三十三楹,中有密符亭;萬歷十五年重修時增加高度;雍正十二年建為拱橋六墩五甕,高三丈三尺,長三十二丈、寬一丈五尺,翼以石欄;光緒三十三年重建后,長二十八丈四尺,寬仍舊,高三丈七尺。
鳴風橋:昔為石壩木橋,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清代期間前后修建選十三次。
龍津橋:舊名廣濟橋,宋熙寧期間更名旌賢橋,紹興卅一年知縣李嵩來任后改建,故稱李公橋,以后才定名為龍津橋。自宋至清,前后重建、修建七次。
此外,城郊還有龍東橋,始建于嘉慶元年,(1796),同治三年(1864)鳩建石墩,改為龍支橋。
六、名勝建筑
城關昔日林木翳翠,風光秀麗,歷代都注意利用大自然的優勢,建筑一避亭臺樓閣,供人玩賞,使山城更為嬌美多姿。清代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六年(1712—1717)知縣殷式訓曾寫了《龍潯八景》的詩,其中就有七景(“云亭春望”、“字永晴波”、“雙魚月色”、“風翥朝嵐”、“程田松濤”、“瑤臺陶煙”、“繡屏積翠”)是贊頌當時縣城的風光景物的。歷代城關主要名勝建筑有:
駕云亭:宋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建,初稱為最高亭,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建時更名駕云亭,自宋至清先后進行八次修建。宣統三年(1911)重建時由原來的二層增至三層,規模宏昶可觀。
醒龍樓:駕云亭下,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間(1547—1553)建。清嘉慶六年(1801)前廢。
早春亭、真武樓、三官殿:俱在龍潯山上,與醒龍樓同建,后廢。
春波樓:在縣門前,宋宣和間建,至明嘉靖九年(1530)已進行三次重建。
憩亭:在解阜門外里許,清康熙間建,后廢。
種霄塔:在今塔尖山,明天啟間(1621—1627)間建,下有春臺、三賢祠,順治四年(1647)毀。乾隆丙午(1786)乃累土為山峰,該地遂稱塔峰山。
南塔:在程田寺,高數丈,五級,藏佛骨、佛牙舍利于塔頂,后傾毀改建于佛殿之東增為七級,高七尋,仍以牙骨藏之,后廢。
西塔:宋代建干登高山頂,塔下有水亭,后廢。
駟高石塔:在世科村,清嘉慶年間建,今尚存。
鵬都石塔:在坪埔村,清嘉慶十五年(1810)八月建,闊一丈二尺,高三丈五尺。今已廢。
七、市集
城關市集建設,史志缺乏具體記載,清代版本《德化縣志》公載設有縣內上市、縣內下市、南關市、東關市,西關市。根據清版本的縣城圖可看出,清代之前,浐溪之北屬于城池之內,主要機關均設于此,為市集較為繁華之地,浐溪之南屬于城外,多為民間集市貿易之所。詳細情況有待進一步考查。因本文僅寫清代以前《德化縣城建置的歷史及其變遷》,至于民國以后德化縣城市集的建設與變化,將在今后另文探述。
注釋:
注一:清乾隆丁卯年版《德化縣志》卷五《建置·公暑》載:縣署在龍潯山西南,浐溪之北,即唐貞觀中歸德場治所。該志卷二《沿革》中又提到歸德場為貞元間所設,故暫以貞元年間為準。
注二:民國版《德化縣志》卷三《形勢》。
注三:民國版《德化縣志》:興泉永道仁和高景蕃《乾隆丁卯序》。
注四:解放后曾在城郭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發現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早期人類活動的遺物和印有紋陶片及釉陶片。
上一篇:德化縣人口演變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