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村流傳著這樣的話:一水二肥三靠科學;有收無收全在水??梢娝ㄔO對發展農業生產極其重要。早在北宋元符中(即公元1093-1101年),林長娘倡建了丁溪壩(亦稱林厝壩),該壩位于雙魚山下,壩高七市尺,圳長二里許,自丁溪橋的東畔流經塔雁街至寶美村,受益四百多畝,使潯中、寶美一帶的土地變成肥沃富饒的良田。歷史上記載的還有元朝元統癸酉年(約1333年)在石杰大云溪的下游興建了泗洲壩,壩高丈許,壩寬十丈,壩三里多長;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93年)在科榮的相安村興建了相安壩,壩長二十八丈,寬三丈八尺。解放前,興建的壩圳還有丁溪的龜仔壩圳、大墘圳,蕉溪的上坑洋圳,戴云的長頭圳及下涌的大壩圳。這些壩圳灌溉面積達三百畝以上。但這些水利設施在民國期間大多數年久失修,破損殘缺。據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的福建省政府統計處記載:德化縣數十年來地方治安敗壞,民貧達極點,無力興修水利,其已毀塌者一任荒廢,毀壞不見修繕。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后,黨和人民政府極為關懷農村,重視水利建設,1951年春就興修丁溪、大墘、土坂三條大圳,三百四十二戶貧農獲水利貸款,使一萬四千一百七十畝良田得到灌溉。
1956年成立了德化縣水利科,1958年改為德化縣水利電力局至今,領導全縣人民進行水利電力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上大致經過了幾個階段:五十年代以興修水圳、興建山塘壩以自流灌溉為主;六十年代以興建電灌站及水輪泵站搞提水灌溉為主;七十年代以興建小(一)型及小(二)型水庫,采取蓄引結合的灌溉方式。八十年代以后,繼續興建一些灌溉與發電相結合的小型水庫外,又發展了噴灌。當前的水利建設轉入以發揮經濟效益的管理為重心,主要抓工程配套,搞綜合經營,實行承包責任制,發揮工程效益。
建國以來,修復與興建的灌溉三百畝以上的較大引水工程有十三條,詳見表(一);新建的小(一)及小(二)型水庫十四座,詳見表(二)。
建國三十五年來,農村出現了幾次水利建設的群眾高潮,由鄉統一組織,跨村支援建設。從七十年代起,國家補助我縣水庫建設投資達二百三十三萬二千九百元,鄉村自籌包括勞力投工化算為資金達一千九百九十萬二千元。修建水庫十四座,總庫容七百五十八萬九千立米,有效灌溉面積達一萬一千三百畝,平均每方水投資八角五分,每畝田灌溉投資三百二十九元。
劉正煌 攝
雙溪水庫,位于雷峰鄉池溪,水庫總庫容一百八十三萬方,壩高二十五點三米。它可對雙溪梯級電站進行調節,提高電站的保證出力。
由于人民政府狠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百姓積極開展群眾運動,目前,全縣擁有水利工程五千一百九十三處,有效灌溉面積十二萬一千八百畝,占現有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一點七三;保證灌溉面積八萬四千四百五十畝,占現有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二點八。另外,興修防洪堤一萬三千六百零二公尺,保護農田二千四百四十五畝,保護人民安全四千三百多人。還發展柑桔園噴灌四處,噴灌面積達七百二十六畝(詳見表三)
大力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培養了一批領導骨干及工程技術人員?,F有工程師一名,助理工程師八名,技術員十多名。全局同志正在進行涌溪流域規劃及龍門灘跨流域引水工程的規劃,以及全縣水利區劃制定我縣第七個五年建設中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為我縣人民的豐衣足食和基本實現農村電氣化而努力奮斗。
?。ㄒ唬?、(二)型水庫技術特性表
(表二)
灌溉300畝以上引水工程技術特性表
德化縣現有水利工程匯總表
(表三)